初二年级侯文娟老师《昆明的雨》示范课
来源: | 发布:宣传中心 | 发布时间: 2023-10-24 | 2034 次浏览 | 分享到:
上课当天晴空万里,侯老师以音频导入新课,为学生播放了一段舒缓优美的雨声,尽可能地去给学生创造一种恬淡而悠远的氛围,为后文学生深入文本蓄力。除了用雨声创设情境,侯老师还邀请学生上台绘画文中提及的鸡油菌等菌子。

《昆明的雨》是汪曾祺于1984年5月创作的一篇回忆性散文。这篇文章写昆明的雨及雨季特定的人物、景,将昆明的雨写得“有趣”“有味”“有情”,传神地表达了作者对来昆明的雨的喜爱和思念。

汪曾祺的文学创作,看似踏雪无痕,实际委婉其辞,故而情深。本文题为《昆明的雨》,但开篇以画入文,点出“雨季”二字,所提及的“仙人掌”“牛肝菌”“青头菌”等在后文均有描述。

上课当天晴空万里,侯老师以音频导入新课,为学生播放了一段舒缓优美的雨声,尽可能地去给学生创造一种恬淡而悠远的氛围,为后文学生深入文本蓄力。除了用雨声创设情境,侯老师还邀请学生上台绘画文中提及的鸡油菌等菌子。既给予了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又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情趣,在学生在富有诗意的情境中,去学习凝聚着深情的文字,去感悟昆明雨季的美好。这种“以境触情”地教学方式与汪老“以画入文”地行文方式有异曲同工之妙!

朗读是语文课堂上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字词的掌握靠读,课文的理解靠读,好的朗读胜过繁琐的讲解。汪曾祺在文中写到苗族女孩的吆喝声使昆明的雨季的空气变得更加柔和了,很明显从科学角度而言这是不可能的,但由于作者同时喜欢这娇娇的声音和昆明的雨季,有了感情,作者的感觉便发生了变异,这一切自然也就变成可能的了,这是“有情”。侯老师便抓住这个切口,先请个别学生朗读,又请男生集体朗读,最后请女生齐读,女生柔美的声音立刻为本篇文章增添了一种意蕴。

汪老在文中说“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令人动情的。”作者回想起往事时感情基调是轻松而欣喜的,同时又是平淡的,再细究,还是深沉的、多情的。侯老师“以读促学”,通过默读、引读、范读、男女生分读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让抓文本用心读,在理解中美读,从而让学生在读中悟情,在读中明理,在读中得法。

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课的目的之一,是使学生在阅读的时候能够自求了解,了解不了才给学生帮助。”汪老擅于造境,文章围绕“昆明的雨”的话题娓娓道来借画、菌、果、花、树等,极具画面美。侯老师摆脱填鸭式的教育方式,借助汪老的文章,授学生以渔,指导他们学会如何用朴素的文字将画面描写生动。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描写情境,让抽象的内容“可见”;2、传神比喻,引人联想;3、物象陈列,营造意境。随后,她在课堂上以“今天,阳光正好”写一篇100多字的小短文,并及时将学生的写作成果展示。

侯老师教学目标明确,践行我校一直在倡导的语文课要做到“一课一得”,甚至是“一课多得”,将本堂课上得有趣、有味、有情!

校园聚焦
更多